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宿管阿姨讲写作课”, 你可以点进来看一场battle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整合编辑:觅游实务写作团队


觅游实务写作批阅团队的学长姐上周出了一篇作业,材料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宿管阿姨受到学校邀请,担任该校写作公开课教师。


虽然只有小学文凭,但宿管阿姨常年坚持写作,是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的会员,曾6年写6部小说,共计200多万字“。


STEP 1

 文章一 
宿管阿姨当老师:草野中的典范,教育中有温度

近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宿管阿姨汤杏芬担任该校写作公开课老师的报道引起网民热议。


根据记者报道,汤阿姨虽然只有小学文凭,却凭着对写作的热爱6年写6部小说,共计200万字,还是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邀请汤阿姨开讲这件事,其背后也体现了一种对青年人的精神鼓舞:“身在草野,依然仰望星空。”这种运用身边鲜活案例的教育方式,让人记忆犹新,体现了教育的温度,值得大家点赞鼓励。

在普遍焦虑的时代下,大学承载着塑造青年人三观的责任和义务,榜样教育有力量,能够帮助青年找自信。


人类学教授阎云翔描述当今部分青年人为“集享乐的个体主义与脆弱的实用主义于一身。”这个稍显极端的说法正在被一些报道所验证,例如关于日本青年低欲生活的报道,他们觉得阶级壁垒坚如磐石,面对生活兴致缺缺。


所以社会需要像汤阿姨这样的身边榜样,他们出身草野却不忘初心,有理想,有追求,其存在就是对年轻人的一种鼓舞。学校能够抓住这个机会,点燃一个热点,让同学们体会到追求理想的热血与理想实现的美好,是再生动不过的教学了。


在这种以身为例的课堂中,共情的力量被放大,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也会焕发出自信的精神。

新时代下开放包容的大学讲坛,欢迎来自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创新教育交流新渠道。


关于大学演讲必须是学界教授的刻板印象正在被一点点打破。除去学术的演讲,邀请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俨然已经形成了一种新趋势,例如清华大学新传学院曾邀请网络Vlog红人井越演讲。


这种小规模的演讲更像是一种分享会,这些分享会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切实看到各行各业人们的生活模式,也能激励他们为自己的未来做考量。


与此同时,得益于这些草根式演讲的温度,分享者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比较放松频繁,学生们好奇的问题都能得到一个及时的反馈解答。学生们打开了思维,放开了眼界,也能给自己的未来增加多一点选项。

大学教育任重而道远,如何把“深刻”的内容讲的“生动”,如何把“严肃刻板“的形式变得”接地气“,这些永恒课题需要得到学校的重视和解决。


学校应该鼓励类似汤阿姨这样的身边榜样站出来交流经验,讲好身边的故事,用最直接的例子感化同学,让他们重振自信。


与此同时,学校可以设置相应的学分,鼓励学生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实践活动中,不局限于本学科,将范围扩充至所有有价值有意义的学科实践中。


同时可以优化课堂反馈机制,不要仅仅依赖于期末评教,秉持早反馈早交流的原则,通过话语交流,密切师生关系的同时,也能让课堂变得更高效更有趣。

主席曾说:“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为了响应这一伟大的号召,学校有责任有义务歌颂身边“草野人才”的存在。弘扬身边榜样是教育有温度的典型例子,发展教育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发展有温度的教育模式,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得以发挥所长,学有所成。

(两个分割线内为一个段落)


 昱姐点评 

此文作者文笔卓越,语言驾驭能力很强,在应试作品中非常吃香。这篇评论的论证、用词、分寸、语言都很好,没有让人费解之处,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


特别值得各位同学借鉴的是,她的文章过渡、递进安排得特别好,完全不依赖“首先其次再其次”,可是丝毫不影响逻辑的层层推进。


如果从匆匆的阅卷来看,这篇文章还不会有特别明显的硬伤。但是如果严格说来,它的说理还是有比较大的问题。这个问题集中表现为——教育的温度。


本文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对“教育的温度”做到深刻挖掘,甚至连基本清晰的说明都有所缺失。通读三遍,我依然没有看出,这件事怎么就体现了教育的温度。


点燃了热血、打开了思维,这是温度的表现吗?非也。让一个博士毕业的教授来好好讲课,也可以打开思维,那咋不说博导也体现出教育的温度了呢?


想要透彻地点出什么是温度,我们不妨寻找它的反面。能够破除冰冷、寒冷、阴冷的就可以理解为温度。


如此说来,这件事的“温度”非常简单,就是给普通人(如只有小学文凭的宿管阿姨)创造了机会,就是打破了冰冷的学历要求(如非博士不可),让高等教育焕发出人情味来,这才叫温度。


如果把“温度”作为主观点,这些才是你的核心论证点。但很可惜,此文的第三段和第四段都没有很好地围绕“温度”,甚至可以说是偏离了。


 文章二 
宿管圆了教师梦:该破除对学历的偏见了一位小学文凭的宿管阿姨因成为高校写作公开课的老师而引发网友热议。除了热议,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主动破除对学历的偏见。

点击空白区域查看点评

「王昱点评」


我们提倡文章开头的简洁,切题要早。但是这个开头就简洁得超越了尺度,凸显出的不是简洁的优点,而是行文的着急和草率。应该在此基础上多一些铺陈和阐述。参见上一篇文章。


推动宿管阿姨走红的,是社会长期对“学历与身份匹配逻辑”的认知偏见。为什么小学学历的宿管阿姨当老师会成为关注的议题,而本科学历走上讲台便是稀松平常?虽然引发的热议是为这位宿管阿姨点赞,但这其实和引发负面热议的“清北博士执教中学”,是出于同种社会心理,即学历和身份的不对等。归根到底,他们之所以引发了热议,是因为打破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对二者匹配标准的固有认知。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点评

「王昱点评」


这一段的关注点非常好,很好地吸收了我们课上讲过的内容——琢磨一个事情成为“新闻”、成为“热点”的理由。但从文章的整体排布上看,这一观点属于深度观点,不宜放在文章前半部,应该调整顺序放到后面去。拿到一个事,常人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先对【事情本身】进行一个透析和观察,其次才去分析它走红的逻辑,对吧?就这件事而言,从思考难度和思维次序上,应该先去阐释“这个做法打破了学历偏见”,然后再去说“这件事成为新闻,其实恰恰说明社会里还是长期存在着一些偏见,亟待破除”。这会使你的文章看起来更顺当。


对学历偏见的破除,是对个人提升空间的打通。互联网时代,市井里求知上进的心或许比高等学府里无所事事的灵魂接收的知识更丰富,在这样一个学习渠道多元化的背景下,仅用一个渠道的标准去评判不免有失公允,会挫伤个人提升的积极性。“大学食堂师傅写诗走红”、“外卖小哥在诗词大会夺冠”这样最终受到社会肯定的只是少数,更多的人还是被学历封锁着个人提升的空间,或者说,在封锁面前,失去了上升的动力。学历偏见的破除,不仅鼓励着低学历者自我提升,也鞭策着高学历者要不断自我提升,而不是在现有学历上躺赢。

点击空白区域查看点评

「王昱点评」


这一段写得非常好,论理有理,要例子有例子。评论的语言和分寸都堪称初学者的典范,甚至可以看出这位作者的功底。但是,它忽略了我在课上强调过100遍的问题:【结合案例】,这一段说了这么多,宿管阿姨呢?哪儿去了?写到最后,是不是应该笔锋一转,落到这样的收尾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宿管阿姨走上讲台,有着不容低估的示范和鼓励作用,它鼓励着低学历者的自我提升,也鞭策着高学历者要不断提升”?——别看只有区区的一句“从这个意义上说,宿管阿姨走上讲台如何如何”,十几个字,它直接反映出你究竟有没有牢牢把握住要评论的事实。考前,我再强调最后一次,结,合,案,例。新闻评论评的是什么?是新闻,是你拿到的新闻材料,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



学历应是实力的附属,不应成为实力的全部凭证。即使我们深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但仍不可避免地戴着学历有色眼镜看人,这是社会“唯学历论”长期规训的结果;“南京家长已疯”现象的背后,连着的也是“唯学历论”这种社会评价体系。破除对学历的偏见,一方面需要用人单位评价机制的改善,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自身看法的转变,这样才能为更多人拓宽自我价值的实现之路,让更多人能像汤阿姨一样圆了心底的梦想。

点击空白区域查看点评

「王昱点评」


出色的结尾,值得借鉴。但请注意语言的简洁,至少从字数上,你的文章本身就没有多少字,这个结尾对于1200字的文章来说没问题,对你的文章来说显得脚太沉。



STEP 2

按照往常,就到了问大家观点的时间了。但是!王昱学姐写了一篇文章,这个角度让很多人都想不到!


宿管阿姨的药,难治大学生的写作病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邀请宿管阿姨给大学生开写作课,这位阿姨六年写出了六部网络小说,总计200多万字。


传统意义上能在大学开课的,至少要迈过职称、学历、论文等诸多门槛,但在一位只有小学文凭的阿姨面前,上述条件都予以放宽,似乎是教育理念的进步,有“不拘一格收人才”的意味。但这剂新药,究竟多大程度能给大学生的写作带来改观?不妨打一个问号。

会创作和能教学是两码事。宿管阿姨自己埋头搞起创作来是一把好手,但是能否把写作经验传授出去?写作是人文社科领域最难教的技能,难就难在:经验不易提炼。

“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不是空话,因为写作确实会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完成。没刻意想过为什么要这么写,本能驱动、习惯使然,最后写出来了。只有小学文凭或许不影响她的创作表达,但未受完备教育,却拥有高度总结和系统提炼能力,不啻为奇迹中的奇迹。


不知高校在决定将其请上讲台时,是否进行过“讲授水平”的基本评估?倘若没有,仅仅因其取得不错的业界成绩,恐怕失之草率了。

退一步讲,即便无法很好地总结,经过一学期的陪伴,学生多多少少也可以从课堂里领悟到一些“难以言传”之道。


但问题是,连这也做不到——宿管阿姨教的是“写作与沟通”系列课,一学期8节,老师有8位,阿姨只是其中之一。这让人恍然大悟:与其说这是门“课”,不如说只是一组经验交流讲座贴切。


课程和经验讲座的最大区别,是持续、系统、全面,授课方案有一个整体的设计,授课人有持续稳定的风格与方法。唯有如此,才能起到“培养”的作用。


而今天这个老师来,明天那个老师来,讲课风格迥异,内容千差万别,学生会严重缺乏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至多得到一点零散的方法——当然,零散的方法也是收获,但如果大学课程满足于此,那将是高等教育的失败。

这门“课”更致命的缺陷,还不在于零散,而在于授课人的专长和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相符。宿管阿姨擅长的体裁是网络文学——没有贬低它的意思,但网络文学的药,和当代大学生最亟待解决的写作通病,恐怕不对症。

今年是我教考研评论的第五个年头,持续的观察中发现——先不说想法和认识如何,单在“组织语言”的基本环节,问题就比较严重:


一百多字的段落里,啰嗦重复三四次;没有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界限意识;逻辑错误较多,分不清原因和表现;


习惯于像发朋友圈一样,用“~”“…”代替标点符号;的地得不分;一句话里有三处语病;无法围绕一个核心,写着写着就跑题……绝非危言耸听,上述问题,普遍到让人瞠目结舌的程度。

故而,相比于自如的表达创作,当下大学生最缺乏的是基础规范的语言训练,是在有限篇幅里把想法说清楚的能力。


这些,恰恰是创作性强、个人特质突出、没有长度限制的网络文学难以给予,也是零散的讲座解决不了的,而在基础能力尚且薄弱的情况下,“创作”是无从谈起的。

一位走上讲台的宿管阿姨,牵扯出高校课程设置的诸多问题——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缺乏了解,缺乏对症下药的意识,对本该持续的长期培养,又缺乏足够耐心负责的态度。


毕竟八个老师各讲一节,比一个老师主讲八节,轻松太多了。或许,这也是当下大学生写作陷入困局的深刻原因。


(两个分割线内为一个段落)


STEP 3

如果到这里就结束了就称不上是一场battle了!之所以精彩,是因为…… 学生又开始“驳斥”上述观点了(以下为觅游全程班&业务班学员观点)


2554
大学生的“写作病”不仅是宿管阿姨难以使其痊愈,对于所有写作教师来说都是如此,究其根本,还需通过“动笔治”。难道由此否认所有写作课程的意义吗?


当然不是,写作经历必不可少,但引路人的角色同样重要。就像是读书,同样需要先建立一定的思维和技巧,才更有利于好读书,读好书。


诚然,理论无法直接体现在作品当中,但它的存在更像是穿起整篇文章的红线,在这条红线的指引下,我们知道“起承”之后需要刻画一些“转折”,转折之后撰写人生百态更加精彩。


汤阿姨仅负责八节写作课的其中一节,恰恰体现了校方的慎重。八节课由八位老师上,与其说是深入学习,不如说是“尝鲜”,品味过八种写作经验后,更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学生利用课堂知识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再通过拜读相关作品、动笔模仿最终获得自己的感悟才是写作课真正的目的。


2228

大学生写作存在“地的得”不分,以及写作章法欠缺的情况,的确是需要改的,但这是小学和中学语文没学好的问题,不应该指望大学老师来教。


大学语文,应该更注重创意,而宿管阿姨与大学生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或许能为大学生提供不一样的视角。


或许这才是学校设立此门写作课的初衷,指望大学老师纠正学生写作章法,就使大学语文课变相成为中学语文重修课。


2308

宿管阿姨的教学能力确实值得考究,大学生较差的写作能力也是显而易见的痼疾。然而,请宿管阿姨给学生授课或许是校方的一种尝试,尝试“撒大网”,钓适合学生胃口的“鱼”,讲学生乐意听的课。


从报道来看,一方面汤杏芳的写作功底毋庸置疑,另一方面她是学校中的“网红”,和学生们能打成一片。


这种文学上和现实生活中的双重亲近感是一般大学老师无可比拟的,这种交流兴许能启发同学们更多灵感,提供更多的文学“养料”。


2086

宿管阿姨这味药当然不是用来治大学生的写作病的,大学生的病不仅仅在于写作。当下有多少大学生学习了太多知识反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而汤阿姨的写作课更重要的是告诉那些想放弃的人:


坚持没有那么难。如果一个宿管阿姨都能坚持写作获得回报,那么作为一个已经拥有大学学历的人,更有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回报的可能性。

写作课言传身教、搭建心灵与心灵间的真诚沟通,不可谓不是一个激励和启发学生的好方法。关于写作的专业知识,自然有经过专业评估的老师来传授,而为学生准备这样一门“特殊”的写作课,恰恰体现了大学对当下学生意志薄弱、韧性缺失的现状的关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学校如果只教授专业知识,那和技能培训机构无异;学生如果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学,那么学了再多关于专业写作的知识也没有太大意义。


2496

我认为汤阿姨的事情值得表扬,不应过度批驳。大学本就是拥有开放理念,那么在教学上有一次这样的突破,未尝不是开放的表现呢?


虽说术业有专攻,宿管阿姨教学能力或有欠缺,但是在平凡岗位上完成不平凡的梦想,不也是一种很好的教材吗。


我们从小就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路,社会也总在鼓励我们挑战自己,为什么到了大学反而要为却因为身份被质疑。


而且这门是写作选修课,写作这种东西除了专业技能还需要灵感、情绪这种感性因素。


写作技巧在专业课上肯定会教很多,那么那选修课上看不同风格的人的创作过程也能获得启发。只盯着写作技法来学的话,也很难创作出佳作吧。


2084

媒介即讯息,宿管阿姨这个人站在讲台上,比她说的话、教授课的内容更有影响力。


我这次评论题目是 特殊的公开课:“宿管阿姨圆教师梦”值得每个人学习


落后的家境、低等的学历无法阻止她追梦的脚步,她教授的不仅是写作技巧,更是一堂蕴含人生态度的公开课,她的经历就是一本教科书,值得被所有人学习。

50岁是“知命之年”多数人计划着退休后的清闲生活,完成了手头的工作便不再进取,但汤杏芳不安于这样的命运,纵使家境贫寒,只有小学学历,都不能束缚她逐梦的脚步,反而凸显出她的努力多于常人,她的成就更加有价值。


在担任授课老师之外,汤杏芳首先是一位敬职敬责的宿管阿姨,虽然在校园里不起眼,但在她看来却是最关心学生生活、最知学生冷暖的母亲般的角色。在幕后默默付出自己的关心,有时比讲台前的高谈阔论更能影响学生,这样温暖又有大智慧的“汤阿姨”值得我们每个人爱戴。


汤杏芳看淡名誉谦虚求学的精神态度同样值得大家学习。被邀成为作家协会会员、为大学公开课授课,这已经是社会上多数人望尘莫及的成就了;6年著成6部共200万字的网络小说,更是连大部分教师都难以做到的。


她还常以学生的身份出现在教室后排,看淡过去的成就,把“学无止境”落到了实处,而当代年轻人更应学到她淡泊名利的心态和求知进取的精神。 


粗缯大布,腹有诗书”,汤杏芳的追梦经历,为我们所有人上了一堂人生的公开课,从农民到大学宿管阿姨再到作家协会会员、大学授课老师,她今日的掌声、成就是循着自己的热爱,凭借不懈的坚持、认真的态度与不断的学习而达成的,她应成为追梦人的典范被敬仰、学习。


2152

宿管教写作,与其说是在教写作,不如说是在教经验。经验不一定非要总结的长篇大论或是有多完美,只要对学生有用都可以称之为经验。


经验是感性经历的概括和总结,在这一方面来说,汤杏芳几十年的写作经历,想必一定会带给学生一些思考。其实只要用自己的经验带给学生哪怕是只有一点点思考,也能体现教师的价值。


退一步说,八节课八个老师,就算是最好的老师,带来的东西也是碎片化的,也是不成系统的,是只能带给学生灵感或思考而不见得有多完美的。


再者,八个老师的碎片化教学模式不是汤杏芳的可以改变或决定的,她只是和其他老师一样传授自己的经验与感悟,大学课程是否应该满足与碎片化的经验教学这种深层次的思考不应该作为否定汤杏芳成为教师的理由。


2470

且不论一堂课能否让宿管阿姨将自己的写作经验倾囊相授,单凭宿管阿姨能够站上讲台,这件事本身就远比传授经验要宝贵得多。


相比起诸多大学生“提笔忘字”、“提笔错字”,一位宿管阿姨却能数年如一日地笔耕不辍,这种现实生活中的“身教”毫无疑问要比在讲台上的几句单薄的“言传”更有力量,更能给本该手握笔杆的大学生敲响一记警钟。


可以说,让宿管阿姨给学生上课,与其说是让其传授经验,倒不如说是让其化身一颗火种,去点燃在大学生心中消失已久的写作热情。


2734

既然开的是系列公开课,而不是课程,就说明学校并不是想通过一堂公开课就让学生在写作能力上得到一个飞速成长,更多的是启发和激励。


通过汤阿姨一路走来的历程激励学生:即使你出身平凡,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不凡的灵魂,不要放弃下笔的勇气。


正如笔者所说,即使是正式受过系统教育的老师,也未必能将写作的经验完全地传授给学生,所以我们不必苛责这堂公开课无法解决学生写作中的表达问题等等,因为这其中传递的自强不息的精神远比一些写作技巧来得更有力量。


3076
在抛观点之前,不妨让我们再探新闻细节。在查阅更多媒体的报道后,我了解到:


首先,这是一门针对工科生开设的课,倒不是说给工科生开写作课,就可以不设专业性这道“坎”,但让工科生成功地迈过“学理不思文”这道学科壁垒的“坎”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恰恰已是这门课最大的进步性所在;


其次,这门课也并非“不专业”,只不过这是一门偏重实践的选修课,选任的老师还有《人民日报》的知名评论员邓海建,以及省内著名高中的特级语文教师汪特等。


一所大学固然不能只在象牙塔里自诩得意,引入业界实践精英,给大学的“冷板凳”带来点“热和气”,且不说能不能治好大学生的写作病,或许已经能治治整个社会知识生产“道术分离”的老毛病了;


最后,我想说,大学生的写作病,的确得靠“治”,但也得靠“补”,让宿管阿姨这样的业内高手上讲堂,还真不是找不到师资、排不好课程的情况之下“赶鸭子上架”式的冲动和草率使然。


据了解,清华大学也开了这么一门同名选修课,也成了“网红课程”——课上座无虚席,课后学生反馈也普遍较好。


我想,这样的写作课,其初衷就是要给学生在意义更为广阔的语言学习之上更多的兴趣和思考,这样的课,对于大学生可能存在的写作病来说,或许“补”的意义,是要远远大于“治”的。

系统规范的学理性学习确能强筋骨、救活命,但没了日常三菜一汤、小滋小味的填补和调和,写作病或许打学生心眼里就不愿治、害怕治了。


所以我认为:昱姐的批评让人萌发了更多思考,但如果抽离这件事的事实细节,转手给大学生写作病的具体病症痛打一板,只能说这板子打得疼,但可能打歪了。

评论思维就是在这样的碰撞中才训练出来的,希望你能遇事多看多想、不盲从、不盲信 ,”欢迎你也参与呀~

-END-



往期回顾

你写不好评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看不懂材料!只需要认真写7次,你的评论会有质的变化!
我们看了上千份实务作业,想对你说……
速来!邀请你做一个评论小测试!
评论一定要写措施吗?
你的高中老师是硕士还是博士?评论考场昱见你| 有一份批改福利等你来拿!
评论考场昱见你 | 昱姐教你从细节处修改你的评论文章评论考场昱见你,来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